在亞馬遜上,有好多賣家都想知道哪些產品可以做!今天,我們通過利潤和投產分析、同質化分析、產品生命周期分析、市場容量分析、新品榜單等8個維度告訴大家如何選擇以及判斷產品能不能做!
01 利潤和投產分析
先說結論:利潤率大于30%,投產要大于1。在我們核算成本的過程中,像采購成本、頭程運費、配送費、傭金這些是固定不變的成本項目。諸如廣告費、貨損率、這些是有變量的數據,會在每月月初得到上月具體的數據。所以,我們選品時核算的利潤不包含廣告費、倉儲費、貨損費的利潤率。和核算完如下:
如果售價減去采購成本、頭程運費、配送費、傭金之后(暫不考慮廣告費、貨損費、倉儲費),連30個點利潤都沒有。那么不建議做,利潤太低,很難盈利。為什么是30%?你蕞終想要10個點以上的的利潤率, 廣告費占比按照15% (15%是TACOS的紅線,8%-12%是優(yōu)秀值,低于8%廣告費沒有發(fā)揮應有的付費引流作用,不宜過低。)貨損率不是退貨率,而是因為退貨造成的管理費、還有那些退回后不可售的損失。我們按照比較常見的5%算。這樣30%-15%-5%=10%。想要大于10個點的利潤率,我們在核算不含廣告費、貨損率的利潤率是是要大于30%的。投產是衡量有限的資金內資金的利用率。投產=利潤/投入。 我們投入的部分就是采購成本+頭程運費。像表單中的案例,單個產品的投入就是:7.2+3.5=$10.7,投入$10.7,在不考慮廣告費、貨損的前提下能有10.7及其以上的利潤才叫做投產大于1,才值得繼續(xù)投。我們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例子:①假如礦泉水進價0.5元,我們在小超市賣,賣1元錢。批發(fā)商直接送上門,沒有運輸費用這些。我們的投產是 0.5/(1-0.5)=1。利潤率50%②假如礦泉水進價是0.5元,拉到華山頂上賣8元, 運費是6元,一瓶掙1.5塊錢。我們的投產是1.5/(6+0.5)≈23.08%,利潤率是1.5/8=18.75%顯然第1種情況利潤率高,投入產出高。只要我們不傻肯定選第1種。投資回報率高。我現在給大家分享一種利潤率相當,但是投產卻相差甚遠的情況,如下表所示:
這里產品成本包含:采購成本+國內運費+國內操作費假如這兩個產品推廣難度與推廣成本一樣。預計出單量一樣。你只能推一款產品,你會選擇哪一種?A產品毛利潤率是22.19%,B產品是23.66%。利潤率相當。但是投產A產品是130.72%,B產品卻只有82.32%。影響投產的因素只有兩個:就是售價不變的前提下,采購成本過高或者是頭程運費過高都會影響投產。總結一下:選品要選擇不考慮廣告費、貨損費的情況下有30%以上利潤、投產大于1的產品。
02 同質化分析
同質化分析。拿著產品在亞馬遜前臺以圖搜圖搜索,如果展示結果像這張圖一樣:
大量幾乎一模一樣的產品,如果不能夠改良開模,就不用考慮了,因為同質化必然迎來價格戰(zhàn),基本上有去無回。也許你看別人做的挺好,但是你要知道他要么是入坑特別早,還能分一杯羹;要么就是入坑晚了,硬扛虧損。當然,如果你是工廠型賣家可以賺取退稅的錢,或者是體量非常大的賣家硬剛沖上頭部的另當別論!
03 類目分析壟斷性
如果產品的同質化不會很嚴重,那么接下來就要分析一下這個產品所在的類目是否友好了。如果前5名品牌、前5名賣家、前5名產品任意一項市場份額超過80%,不建議入坑。頭部絕對壟斷市場新品難度很大。
04 產品生命周期
任何事物都會有它的生命周期,產品也是如此。如果一個產品正在成長期和成熟期,我們進入去做那就還有機會,而且有不錯的利潤。如果產品已經處于衰落期我們還去做的話,那很可能就會以失敗而告終。
我們可以用谷歌趨勢,對產品的3-5核心大詞進行搜索,看近3-5年的搜索趨勢,如果出現明顯下滑趨勢,不建議進入。像Bamboo fliber tableware這個產品也不宜進入。熱度明顯下降不少。
05 市場容量分析
如果類目第5名連30單都不到,市場太小。頭部大賣都低價不打廣告,新品進入后沒有優(yōu)勢,打廣告虧錢,不打廣告推不上去;如果類目第100名一天都有30單不容易做爆款,市場容量太大,競爭很激烈。當然你不要求說一定要出單特別多,一二十單都滿意可以考慮。我們一般建議選小類目30-60名的日出30單的品類做,市場容量OK,而且競爭一般。大家可以作為參考。
06 新品榜榜單表現
如果新品榜單第1名都推不起來,我們大概率也很難進入。精細化運營時代,新品第一都推不起來,我們有什么理由推起來。如果新品榜前幾名都賣的不錯,但是研究后是通過黑科技手段或者站外持續(xù)放量等你無法復制的手段不要選。還有,如果新品榜單前一二十名都表現很好,而且同質化嚴重,大概率是殺豬盤或者侵權商品,千萬不要進入。
07 專利查詢
侵權的產品肯定是不能做的,這一定不能忘記。我們燕南天寫過一篇文章,專利排查相關的,可以雨果網搜索參考文章:《一張圖快速查遍全球專利的方法》
08 測款數據
確定好產品上架后,測款階段不是測試這個產品上架能不能掙錢,而是要看3個核心指標:ACOS=CPC/UOV/CVRCPC是多少,你能不能抗的住。有的賣家是2-3美金都能接受, 有的賣家可能大于2美金就扛不住。一樣的產品,不同體量的賣家承受能力和鏈接預期不一樣。大賣家能抗的住2-3美金甚者更高的CPC,推品期虧損,鏈接推起來靠大量自然訂單盈利, 而小賣家很難扛到那一天。UOV是多少,是否是你的預期。定價不是賣家說了算,你想定價39.99,如果這個轉化率極低, 你就需要下調價格,蕞終的售價是否還能掙錢,這個價格你是否能接受?CVR率是否達標。你可以看下你的轉化率和同類大部分產品的轉化率不到差距。可以用極目數據看綜合轉化率。
比如大家轉化率都普遍在5%-8%,而你鏈接不管如何優(yōu)化,如何調價、如何設置促銷信息、如何去優(yōu)化廣告轉化率達不到大部人水平,就果斷放棄掉。
對于整個品類天然轉化率極低,建議趁早清貨退出。對于選品,你有沒有更好的建議或者是避坑指南,歡迎咨詢智贏跨境。